大评论家•阅读记录σ
《读24个比利》
写具体读后感之前先写一点杂乱的前言…讲真,虽然“大评论家”这个tag本身就是我带着自嘲意味设置的(知之甚少但是锐评一切),但是读完这本书我真心不想在这篇读后感里用这个tag了,连自嘲都没法嘲了,平心而论,这本书我觉得是我没资格妄言“我看懂了”的书,倒不是说文字究竟有多深奥,而是,读了一段时间之间我发现我抱着一种茫然失措的心态在看这本书了。
其实我觉得这应该是因为我忍不住还是用一种怀疑的心态看待这本纪实小说的主角比利,辩护律师,以及作家本人。当然我倒是不至于不自量力地觉得我比专业的心理医生高明,能看出来比利是装的XD,他99.99999999…%可能是真的人格分裂(不说百分百是避免绝对断言)但是我感觉我的茫然失措应该是来源于我在警惕作者文字中潜在的一些主观看法是否会存在过度为犯罪行为开脱的情况。毕竟说到底比利还是有过真实的伤害他人的纪录,而且还不止一个人。
描述部分的:情出可恕,罪难赦免。这是文末代替比利生活在高压管理精神病院的人格里根写的一句话,本意应该是:他不得不出现来保护比利,虽然这会极大程度逆转比利的恢复情况,但是我觉得,这句话可能意外地能概括比利的人生。
- 因为不想让博客篇幅太短(出于美观需要)所以就不做折叠了!!因为我没办法很好的概括精髓去评论这部作品和我的阅读体验,所以我选择流水账式回忆阅读过程。 👩🏻💻**超大量剧透预警!超大量剧透预警!**如果对这部作品有兴趣强烈建议远离剧透!
阅读记录
好吧我承认,虽然标题上打着“纪实文学”但是我一开始的确是抱着一个猎奇的心态来看这本书的。没想到最后这么冲击我…
作者的写法还挺有意思的,最开头的第一部分:“混乱时期“是从一个类似纪录片的第三人称视角写的。受害人报案,警方抓捕,律师接案,采取无罪辩护并试图进行精神鉴定,真的发现比利是个多重人格,试图进行治疗,获判无罪,治疗转移,遇见作者,同时引出一个完美的人格“老师”。第二部分”老师诞生“则是由这个近似融合之后的完美人格对于比利的人生进行的完整的自述,完全从比利的角度进行叙述,他的成长过程,第三部则是这本小说开始写作之后发生的一些事,社会对于这次判决的抨击,治疗上出现的困难,结局则是戛然而止在比利回归他熟悉的治疗所之后。读完还蛮好奇他究竟治好了没有,搜了搜,结果看见"直至生命最后,他仍受到多重人格的困扰"。
在看第一部的办案过程的时候,我深切感受到了影视作品给人的判断带来的影响(x)。首先是因为看过《一级恐惧》,在看到精神鉴定和律师两个人都相信他是人格分裂之后,我忍不住在想”…是装的吧“………然后在看到他转入医院进行治疗的时候,我再次忍不住想……”你怎么知道治疗之后留下来的就是好的“(《看致命ID》看的)。但是思来想去,就和我上面说的那样,虽然读到第一章节的我对于人格分裂是否真实存在并且可以治愈抱持着一种将信将疑的感觉,但是不至于不自量力地觉得我比专业的心理医生高明。所以就,接受这个事实往下看下去,然后我还真就那个给说服了,至少按照书中描写,一个人在体能,智商与个人能力上出现这么多样的差别实在是,太不可能是演的了,或者说,如果是演的,那何必去抢劫,不如去试镜。
这算是放下了我的第一个(没什么必要存在的)疑虑,然后我的第二个疑虑就来了。实际上比利的负责律师,主治医师和护士真的对他展现了极大的人文关怀。极大的,极大的…人文关怀,甚至最后比利的主管护师在治疗取得极大进站的时候像拥抱着自己的家人一样拥抱着比利,但是当时还在阅读第一部分的我对此产生了很大的…芥蒂。对于犯罪者如此温柔与关怀给到如此地步上,是不是一种对于受害者的不公平呢?这里的不公平并不是针对法律给出无罪判决和律师的全力辩护是不合理的,为罪犯辩护我知道也是法律公正性的体现,而且比利作为精神疾病患者也确实没有足够的刑事能力,但是我还是忍不住对他们施予比利的人文关怀感到芥蒂。或者说,可能我不太能理解这种可以如此程度的给予加害人爱护的行为,是不是会有点圣母了就是说。
读到这里,感谢微信读书的功能,我可以看到别人划线做点评的内容,果然这一段出现了非常两极分化的评价哈哈啊哈哈哈。连在一起看还蛮好笑的(第一条倒是中肯)
然后就翻到了第二部分
第二部分,真是神奇啊!第二部分的前半部尤其之神奇。仿佛一座看起来摇摇欲坠的房子在那种情况下取得了微妙的平衡一样,每个被创造出来的人格都能从不同的方面很好地保护着主人格。而且说实在话,第一部读一半的时候因为感觉晕头转向(割裂感太强了)于是乎去进行了一个解析的搜,结果解析没找到反而看到了手书?手书???点进去还真就是这24个人格的同人,哇大开眼界(大开)。怎么说呢,其实一开始我是带着“这会不会有点娱乐化他人苦难”的看法看待这部作品的同人产出的。毕竟要不是比利曾经在儿时遭到过很严重的虐待,他的大脑也不会产生出24个人格来保护他的生命。但是看到第二部分,我感觉我有点理解为什么会有同人了。至少这主要几个人格群策群力各司其职来维持着比利正常生活的场面看起来真的有一种奇妙的和谐。特别是有几个人格,或者人,确实是非常有能力和魅力,亚瑟、亚伦、汤姆都很厉害。一个主持大局,一个帮比利社交,汤姆主要是,我草,逃脱术太牛逼了(大脑居然会创造出这么出色的副人格用于保护主人格),确实看上去,还挺和谐的。有人嗑这个也不奇怪,虽然我真的接受不能就是了。(而且看上去和谐等于真正的和谐吗,感觉这里真的有点春秋笔法。)
然而第二部后半部分,我对于行文的笔触又产生了不满。实际上,我觉得这里的文字真的在**极度淡化比利作案的危害程度,也有在美化他的一部分有暴力倾向的人格。**首先是对于另一位守护者人格”里根“的描写,虽然作者强调”里根是一位虽然暴力但是愿意守护妇女儿童的人格“,但是实际上导致决定上街抢劫以维持收入的也是里根,而他选择的正是女性受害者。在读完这本书之后我也看了一些解析,很多人讲里根称为”反英雄“,我觉得里根确实是守护了比利成长的存在,但是这个称呼也忽视了他给比利带来的磨难。包括比利后面侵犯了他的受害者,行文对于这里的描写实在是太轻描淡写了(实在是太轻描淡写了)。第一位受害者他进不去,第二位受害者很快就结束了(后略)……实际上不管是进不去还是结束的快,这都改变不了他伤害了这几位女性的事实,阳痿早泄的强奸犯难道就不是强奸犯了吗?少来这套。下手的是女性人格?先不提比利本身肉体还是强于女性的青壮年男子,女同强奸犯难道就不是强奸犯了吗??这段看的我真火大。尽管他的很多人格都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生活,但是实际上各自之间也没法完美地控制谁出现谁消失。这其实就是多重人格给比利的生活带来不稳定的地方。他的思维其实是一辆快要散架的大房子,由少数几个人格修修补补,勉强保持住一种平衡。
不过作者在第一部分有言,比利有要求作者以他的视角来写他的故事。所以可能这种行文方法也是这篇纪实文学记录的一环吧。只是我觉得,作为读者在读这段的时候,还是应当带有一种怀疑精神去看待文字中的主观描写。
然后就翻到了第三部分
这一部分…也让我很有割裂感。第三部分其实记录了比利在转移至治疗中心后情况逐渐好转,但是由于媒体在报纸上的舆论攻击,不满判决的群众枪击比利,导致治疗情况急转直下,又被程序非常不正当地赶出了原有的治疗医院,并且被关进了一座近似于监狱的医院进行虐待性治疗。(结尾这儿也就真改回监狱了)
好吧,我就说我这个人说一套算一套,我可能多少有点墙头草。第一部分我在很认真的计较比利到底应不应当受到这么温柔的对待(无罪判决我还是可以理解的!),但是第三部分比利真的遭受到虐待了,我又看的十分恼火……
深思一下我恼火的原因(深思一下)。其实我觉得我个人挺,笃信,程序正当性的。或者说,我感觉我还是相信规则的。第一部的时候比利情况稳定之后才开庭审理,完全不会让人有异议,毕竟虽然他是犯人,但是他也是病人,他需要在被治好,稳定下来之后,再去面对他应当承担的责任。比利生病了但是仍旧需要开庭,这也不会让人有疑问,毕竟尽管他是病人,他的犯罪也是事实,不论如何,审判这一步应该也是需要进行的。←———我觉得这是我眼中的”程序正当性“。但是显然第三部比利所遭遇的对待是有违程序正当性的。更别说他被转去的那家医院……虽然但是,医院就是医院,监狱就是监狱,这两者结合在一起我觉得……伦理上真的让人不太能接受。至少作为一个医生,退一万步,最基本的医德还是要有的吧。道德感是救死扶伤的根基之一啊! 但是在近似监狱的医院里真的会有”有医德的医生“吗?总之,这段看的我是真的很恼火!!!
第二部分我还在骂里根呢hhh,但是第三部分,对不起里根这种时候还得靠你(x。这里其实我也狠狠反思了一下在看第二部的时候我是不是太没有同理心了哈哈。比利小时候被家人虐待,在学校被同学欺凌,可能如果没有里根(以及其他数个)这样暴躁激进的人格,真的早就活不下去了吧。这一章让我很感动的地方就是在凶险的环境中,里根代替比利存在并且努力的活下去,他明白他的出现意味着治疗效果的极大减退(本应融合的人格再次分裂并独立存在),但是他认为此时他有义务保护他和他的”家人“共同体验的这次生命。所以在给作者写的信中,他写下了这样的落款:
“情出可恕,罪难赦免”
虽然我上文还在骂骂咧咧的,但是读到这里真的为他们每一个人格之间互相扶持,共同保护主人格的羁绊狠狠感动到了…
其实在阅读第三部分的时候,我也忍不住思考我当时在阅读《天使之刃》(flag:可能有天会补读后感吧!总之芝麻开坑!)的时候看到的一个讨论:
“真正的宽恕究竟如何实现”。
- 在看微信读书其他人的书摘时,我看到这样一段话:“大众还是觉得,他就是强奸了妇女,不管是因为精神病还是人格分裂。即便他从法律上被豁免了,但是他在大众的心目中并没有被豁免。”
- 也找相关行业从业者(猫小胖第一龙骑士同学)讨论了一下,龙骑同学说出了让我有些醍醐灌顶的评价:“刑辩律师的存在就是为了保证这样的人(精神疾病者)的权益,所以法律判他无罪。但是法律是一种……兜底,一旦犯罪发生,就再也没有任何正义可以到来”
我仿佛某种程度上悟了,但是又仿佛没悟,不过不要紧,我要是能靠摁想想出所谓的答案的话,那我早飞黄腾达去了x,何苦在当臭皮匠。这种议题可能永远也不会有答案的吧。
在比利遭遇普通人的私刑之时,我也看到了这样的书评:
- “这些义愤填膺甚至都使用私刑的人,是真的想替被害者讨回公道伸张正义,还是想借此表达自己的高尚,宣泄自己的不满?”
好骂!(不是)。其实这里也提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思路,这些人到底爱的是正义感,还是“富有正义感的自己”呢?
其实整合三个部分看下来,我感觉这本书想讨论的命题确实不是什么“多重人格”“犯罪”这种猎奇阴暗的话题,而是像比利这样的病人,这样的犯人,该如何在社会与人群中找到自己的治愈与审判。当然这也只是我的个人见解罢了。毕竟这是一本我没法妄言“我看懂了,我要锐评”的书。
- 结尾想放一段书里的原文,也是给了我很大的冲击与震撼:
“我能抵抗药物,还是药物最终会战胜我?
我是为了躲避铁窗之外的悲惨命运才来到这里的吗?
与社会不相容的灵魂已经被扔进了垃圾箱,他还有继续存在的价值吗?”